「寫字」記「讀音」?
「寫字」記「讀音」?小二中文課個案。
小朋友時常忘記「字音」,為了針對相關情況,曾試用「快閃閱讀法」改善(即連續並快速地指示幾個字詞,讓學生不斷朗讀,直至近乎自然反應般朗讀),成效甚高,雖仍偶有遺忘,但經已改善了不少。
這次本為了練字、練筆順,特意準備了白板、水筆,在因緣際會下,竟發現了更佳的教學方法。
「寫字」記「讀音」?小二中文課個案。
小朋友時常忘記「字音」,為了針對相關情況,曾試用「快閃閱讀法」改善(即連續並快速地指示幾個字詞,讓學生不斷朗讀,直至近乎自然反應般朗讀),成效甚高,雖仍偶有遺忘,但經已改善了不少。
這次本為了練字、練筆順,特意準備了白板、水筆,在因緣際會下,竟發現了更佳的教學方法。
有讀書回應,要「翻譯做得好,必先中英文能力好」,以翻譯學英文,是本末倒置,不教文法,又何來了解英文,最終連與外國人溝通、書信往來也會出現問題,所謂「港式英語」。
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提問,為此我們與該位讀書討論了很久。
刻意隱藏的教學技巧:
「製造語境學英文?」
如上一篇所言,學習外語簡單而言可分為「改變思維系統」、「增加翻譯能力及速度」兩種,香港的英文教學,則完全傾向「改變思維系統」。
除了特定家庭環境外,這種教學法在香港必定「失敗」。
學習外語,可以簡單歸納為兩種方法:
1.改變思維系統
2.增加翻譯能力
「改變思維系統」,就是用那種語言作思考。以香港學生為例,大部份也是用「廣東語」作思考。,因為我們身邊的人、書籍、文字、聲音等皆是廣東話、中文。若 果把其中一名學生置放於英、美等地留學,因周遭環境皆是英文,學生很快變形成以「英文」作思考的思維系統,英語也自然地學會。
學習迷思:「讀過 vs 學會」
某天我在課堂門外走過,看見偉仔在課堂上(聖經課)神遊太虛,午膳時特地召見偉仔,詢問其故。
偉仔:「老師講的野我都知道。」
我:「啊,那能否請你說說學了甚麼?」
溫習技巧:
「知彼知己溫習法」
假使你記得所有課文內容,對於臨近的測考,又是否能「充滿信心」?
如果只是明明課文內容,怎樣才能挑選「最重要的資料」來溫習呢?
不如反過來,試下做出卷老師,為自己出一份一卷。
聽過,不代表識;
看過,不代表識;
讀過,不代表識;
背過,也不代表識。
倒不如拿幾條問題或測驗卷,在可以查書的情況下試做一次,你會知道更多情報: 繼續閱讀 “要知道識唔識,做個open book test"
學習技巧篇–大量資料整理:
資料太多,「望多幾次、讀多幾次」都是無意義的。如果內容有些相似,更會觸發「記憶混亂」,產生遺忘。 倒不如先為這些資料畫一個「樹幹圖」,在背誦前先把資料整理一下,有助提升「記憶量」、「提取記憶的準確性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