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胡說八道!中文卷淪為死亡卷竟然歸咎於文言文?」

「胡說八道!中文卷淪為死亡卷竟然歸咎於文言文?」

有人認為中文科成績每況越下,死亡之卷大多歸因於文言文,本人並不同意。以下將從課綱、教綱、考核三方面作出分析。

1.中文課綱不清:

中國語文包含工具性質的文字(紀錄各類知識)、中國文化、中國歷史,再包含哲學和教育(先秦文章尤甚),包羅萬有之餘也沒有設定上限,令學生難以在有限時間內做好充足準備。

*學生除中文外,還有英、數、通和兩門選修科。

2.中文教綱不對:

學習語文類科目的不二法門就是閱讀,閱讀大量的文章、閱讀不同種類的文章,語文能力才能穩步提升。現今中學的普遍教綱為精教,再加上「讀、寫、聽、說」的四式考核,讓閱讀訓練的課時再被攤分,形成每學年只能精教約6篇文章、略讀6篇文章。若把文章再細分為白話文和文言文,每年則只有8篇白話文(4精4略)+4篇文言文或詩辭(2精2略)。一年僅閱讀12篇文章,更難以應對「課綱不清」所延伸的包羅萬有問題。

*學校普遍推行多元教育,學生名義上在下午四時前放學,但大部份也要延至下午五時至六時才能放學。僅餘的時間在完成基本功課和溫習後已所餘無幾,很難抽空作大量閱讀自救。

3.中文考核不妥:

凡目標為本課程,考核模式將會影響整個教育方向,中文科考核分為讀寫聽說,由原本的「讀、寫」兩卷變成四卷,課堂教學也因此分為四個部份,分攤未有增加的中文課堂時數。原本學習「閱讀」的課時因分攤而減少,但課綱卻不設上限地增加、教學因精讀教學而減少閱讀數目,在考核範圍增加、學習課時減少的作用下,成績低下已成既定結果。

另一方面,四卷的考核難以反映學生的四種能力。

白話文閱讀卷並非單純考核閱讀能力,而是猜度擬卷員的心意。憑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文字寫出答案,這方法近乎取不到分數,必須最大限使用文章內的文字、使用特地的句式,並從問題中猜度擬卷員出題目的、思考其所需的答題元素,再引用相關題目說明,才能真正寫出能取得分數的答案。如果對文本不熟悉,學生便會嘗試從上述角度盡力作答;若對文本有一定認識,反而較少使用上述技巧:「越懂文本越取不得分數」,真是諷剌。

寫作卷題目越來越長,寫作能力其次,閱讀能力才是關鍵。先要閱讀一小段題目(你沒有看錯,是一段),然後準確理解及歸納出必要和不能要的元素後才能開始寫作。這一閱讀部份,那怕只是遺忘少許,也足以令整篇佳作降格,若不幸被評為偏題、離題,更會立即被評入下品,只取得約1/3分數。閱讀能力比寫作能力更影響寫作卷分數,耐人尋味。

聆聽卷前半考核聆聽能力,後半部綜合寫作則考驗閱讀能力、寫議論文能力和「寫字速度」。考核比重,前半(甲部)近乎純聆聽佔20%,後半(乙部)卻佔80%,而乙部的考核得分重點卻並非聆聽能力⋯⋯在聆聽卷中,這樣的分數比重太奇怪了。

*有關「寫字速度」,雖然題目寫不少於500字,但能取「5」的考試局示例中,基本上都接近1600字。

說話卷考核的是運氣。首要的運氣是題目難度,有些題目較直接、簡單,如「你認為強化以下哪一種能力對生活最有意義?視覺/聽覺/嗅覺」;有些題目較難,如「要教育兒童孝敬父母,以下哪一個故事最為適合?木蘭代父從軍/黃香扇枕溫蓆/王祥臥冰求鯉」。題目較易,相對能討論的空間較多;題目較難,則能討論的空間較少,此第一種運氣。

次要為同組隊友的能力與合作度。隊友太弱,甚至很少說話,討論便難以進行,表現也會相對拉低;隊友不太合作,總多東扯西拉,甚至惡意搶奪發言,討論時間便會被大幅佔據,難以取得合理表現。唯有隊友能力相仿、大家合作各取表現,抱著共榮雙贏的心態,才能較易取得高分,此第二種運氣。

雖然考試總有運氣成份,但這兩種運氣好壞概率,每一個考生卻不盡相同,考題深淺及隊友好壞的運氣,令不同組別的學生對口試卷出現難和易的差別,不公平的口試測驗,難以反映各考生的真實能力。

反觀閱讀卷的文言篇章部份,只要有能力自行語譯該文言篇章,便能較易取得該部份分數,或許整份中文卷中最正常的部份,就是文言篇章部份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