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日與一位家長見面,5年前,我曾教她的孩子踢足球,因著FB的留言,決定相約家長見面,聊聊孩子近況。
家長:「孩子好懶,全級排名由30左右不斷下跌,現在已跌至尾20;不溫書、不願做功課,開始出夜街,還試過凌晨才回家⋯⋯其實早已協議11:00前回家就可,但⋯⋯就快升中四,到現在手還不確定讀那一科,所有同學都有目標了,他卻仍說不知道。」
細問之下,總算找到孩子突然反常的理由:
「小六升中一時,孩子未能適應轉變,成績一下子大跌,努力也不見果效,為保存僅有的自尊,開始放棄學習,不努力、不嘗試,被罵懶總好過蠢,只要不嘗試,就不會顯得蠢和笨。時間一久,習慣了這種思維,自己也會深信自己學不了。兩年後,成績一落千丈、對學業和升學皆莫不關心。」
「踏入青春期後,孩子開始反對權威,並藉此尋找自我,但聽家長所言,孩子身邊除代表權威的父母外,並無可模仿、給予引導的長輩,他身邊的朋友也是毫無目標的年青人,在缺乏引導者、缺乏可模仿對象的情況下,孩子感到迷失,藉夜街、吹水、打機來逃避現實,忘卻迷失的煩惱。」
所幸孩子對足球仍未放棄,但學習的熱情也開始減退,倒不如藉此讓教練介入,看看能否有所改變?
如果在兩年前或一年前發現,孩子仍未對學習完全放棄,或者還有幫助的空間,可惜現在快要升中四,重新起步需要更強大的決心,適逢青春期的迷失現象⋯⋯問題並不易解決。
希望該位足球教練,可以為這困境打開破口,為孩子找回自己的天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