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日接到家長求助:「女兒今年小三,好聰明但懶散,可能是找不到學習動機,所以做功課和溫習也不用心。」
初次對談,已發現小朋友思維敏捷、應對甚速,翻看成績表,學業成績平均中上,中、英文口語甚至連續多次全級第一。
家長:「只要是用口講,她都好厲害。」
孩子表示默書最弱,遂先從英文默書入手:「既然你說話利害,不如我地斬音節拼字母?」
「吓!但係我唔想補習啊。」學生說。
「沒關係,今天不是補習,只是做少少測試,讓我可以了解你。」我微笑地回應:「我們來玩默書遊戲?😆😆」
學生當然知道這不是遊戲,但她仍對著我一笑,然後拿著英文溫習紙。
一開始孩子還未明白箇中原理,但當串到第三個字時:「啊,我明了,所以"ty"(讀音)就是"t"同"y"。」十多個生字,轉眼背好。
接著試數學,不夠10分鐘,已學會一個單元,反而是課本題目不夠,或要為她額外購買補充練習。
最後試中文,除了少許新詞語外,基本上問題不大。
測試完結,孩子走到對面桌椅,背著我們看影片,我則與家長報告:「小朋友能力甚高,只是未有方法,且這些東西教得太慢,對她而言實屬較淺,所以沒甚麼動力學習。」
「數學方面,可以讓小朋友自行先預習,讓她自己找答案;英文和中文方面,只需每日抽30分鐘,閱讀中或英文課本。課本讀完便讀小說/故事書。如果功課太多,就讀15分鐘。整體上學業問題不大,可以不用補習。」
孩子突然轉身對著我們說:「我想跟老師補習!」
「你早前不是說不想補習嗎?」家長笑著問。
她尷尬地看著我,我肯定地微笑點頭作回應。
魏sir: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,所以要個別了解、尋找他們的需要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