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課後記:王青菊老師的中文閱讀課

觀課後記:王青菊老師的中文閱讀課

Jonathan Ho:「原來這不是抹殺教師角色,反而是進一步昇華。」

早前於Facebook收到何老師的訊息,表示對學習啟航號的教法和理念很有興趣,希望能再深入了解。何老師是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兼職導師,私補經驗也非常豐富,遂直接邀請何老師到大埔分校,觀王青菊老師的中學中文閱讀課。

中文課後,因王老師仍有延伸課堂,所以課後議課環節則由本人負責,因為何老師對教育的熱熾,我們倆人一聊便是3個多小時,最後因為太晚的關係才依依不捨地道別⋯⋯因內容太多,故只特地挑選兩個議題與大家分享。

#有關自學與講授之別

何老師:「在觀課前,我好混亂,一個教書先生,不教書、讓學生自學,那是甚麼境況?是要抹殺教師的功能和角色嗎?我不能明白,所以很期待這次觀課。觀課時,教學環境讓我驚訝,原以為是一位老師,在白板寫上今日要教的課題,然後叫學生翻開書,滔滔不絕地講,但原來並不是這樣⋯⋯整個環境都讓我驚訝。」

看著何老師熾熱的眼神,我隨即回應道:「因為我們不是要讓學生聽老師理解後的演譯,而是希望學生能學習老師的理解過程,並自行演譯⋯⋯例如一篇文言篇章的教授,老師會先做甚麼?先看一遍,尋找不懂念和不明意思的字詞,翻查字典查核讀音、查找解釋;老師也會上網尋找課文白話語譯,理解課文;老師也要針對一些較難的課後題目,先看答案和題解,再去分析和理解解題方法、答案形式。這些東西,如果連老師都要這樣學習,學生為何不需要呢?所以他們手上都有教師手執的材料、有語譯、有答案。」

何老師:「所以不再是做完習作就代表完成,而是要他們懂得學習的技巧、文章的內容、題目的重點、答案的要求等等。」

我:「對,答對多少題,其實只是其次,文章內容是甚麼、為何這樣回答,才是學習重點。例如王老師在課堂上抽問某一位同學,請他講解文章中的其中一段,藉此了解學生是否明白課文的核心內容。」

何老師:「所以你說他們可以自由使用語譯和答案冊,因應學生自身的個人學習習慣,隨意使用手上的材料,自行學習。」

我:「當學生學習了如何閱讀文言文的技能後,老師便能因應學生的能力、習慣,安排不同難度的閱讀文章給學生,並提供合適的學習任務,如先自行語譯某段文言文、先行完成某類題目等,藉此讓學生不斷進步。」

何老師:「所以這課堂內能同時出現中學一年級、中學四年級及中學五年級的學生。」

我:「對啊!因為自學,所以就算同一個課室出現不同年級及不同程度,也能達至各自學習、同時進步。」

#有關堂課與功課之別

我:「為何我們會求學習任務都在課堂進行,基本上只有堂課,沒有家課?」

何老師:「是因為氛圍嗎?早前你有說過課堂的首要目標是營造學習群體。因為人是互相連繫的,當所有同學都在自學和做題目時,自己不做的話,反而會成為異類,所以會被吸引著而一同學習。」

我:「太厲害了,這是最重要的,你已取得了最關鍵的資訊。現在我想你試試從其他方面再思考這問題,在堂課的學習效能比家課大很多。」

何老師:「因回家後便放鬆嗎?堂課時有老師看管著、回家沒有。另一方面,因上了一整天課,回家已不太想做有關學業的東西了。」

我:「對,還有呢?試試從功課量去想。」

何老師:「功課太多,如果未能全數完成,就會選擇性地做,或先做較易的,或先完成後果較嚴重的,其他就不做,甚或敷衍地做。」

我:「對啊,既然我們都認為學習後的功課(測試、訓練、評估)很重要,那我們還要把功課放在成效甚低的家中嗎?倒不如放在課堂上。這樣不單成效較高,老師還可以即時應對,協助較弱的學生,輔導學習動機較低的學生。」

不知不覺,我們一共暢談了三個多小時⋯⋯邊回家邊聊天,直到車站的分岔口分別前,何老師做了以下的總結:
「很感謝你今日的邀請,也很多謝你在觀課後的解說,經你的講解,讓我更加明白[學、思、達]的意義,也明白到原來這不是在抹殺教師角色,反而是進一步的昇華。從前的教室是由教師做主角,在課堂上表演。現在是要教師變成導演,教導學生成為主角,教導學生在教室內表演。」

何老師:「今日真是讓我開了眼界,獲益良多。」

#魏兆偉 #王青菊 #JonathanHo #學思達 #學習啟航號 #教書不如教讀書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