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誦、背默前為何「抄三次」?

刻意隱藏的教學技巧:
背誦、背默前為何「抄三次」?沒有其他方法嗎?

我直接說吧:「垃圾教學,不用其他方法輔助,抄足100次都未必會。」

在教育文憑的教導中,教師們都知道「重複抄寫」,最大訓練果效只有「寫得快」、「寫得靚」。那只是「手部肌肉」的訓練,對腦內記憶只有微量幫助。

「那為何學校仍要我們抄?」

「抄三次」,學校便能向上層交待(或自我交待)「我們已做了點甚麼」。「抄書」的最主要目的,是給老師知道「學生最少看過一次課文」,但絕非協助學生背誦、記憶。

要背默,先要「背」;要背,先要「理解」,讓課文在腦內能以連環圖般出現一次。如果學生思維能力不足,可以圖片、連環圖協助,加深記憶。

「理解」後要先「說」,能否看著圖畫,說出課文內容。

「說」後要「背」,依據課文內容逐段看著圖畫背誦。

「背」後設「路徑」提取,把圖畫刪去剩下詞語,再背誦。把「詞語」刪減為「字」,再背誦。

最後,臨默書前,學生只需記著那幾個「字」,便能有效地背誦整個課文。
兩週後,相信學生仍能背誦大部份課文。

背書如是、讀書如是。這只是其中一種方法,還有多種方法,以配合不同類型的學生。

那麼,不懂寫字又如何?這時候才需要抄。先「分析」字型結構(英文則是拼音法則),再逐步「記」、「抄」,不用整課抄寫。

情況、手法甚多,不一一細說,如有需要,可留言詢問。

‪#‎重新啟航‬
‪#‎學習啟航號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