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appy school就無競爭力?這是本世紀最大的教育迷思
還記得瑤瑤躲在衣櫃,眼紅紅地望著虛空的前方⋯在媽媽抱著她的時間,瑤瑤立即大哭,哭著大叫「我不想上學,未做完功課!」而前一晚,瑤瑤從學校回家後,便一直做功課,直到晚餐、直到睡覺⋯⋯
1.催谷=智力、成功?
Happy school (或非主流催谷型學校)其實都有教學,同樣有學字、同樣有說話練習、同樣有功課,只是「功課量在小朋友承受範圍內」、「學習深度在適齡教學內(甚至可以說是根據當地教育部門指引)」,小朋友的智能發展其實沒有受限。相較於催谷型學校,小朋友的智能發展甚至更全面,從仇校長與孔校長的教學中,可見仇校長讓小朋友全天都埋首在安靜、課本習作的靜坐環境中,偏向記誦、書寫、複製;孔校長則多了唱歌、跳舞、種花,較多勞作和繪畫,偏向溝通、創意、表達。
還記得本人在中學大班課室中施行學思達教育,學生在家功課甚少,那是否代表教學沒有成效?不,學生的習作量與其他同級學生相比並沒有減少,甚至還比其他班房多做了自習篇章、多做了本人提供的每課學習指導工作紙、多做了課堂上的辯論⋯⋯教學其實並不只有催谷和填鴨。
另一方面在學習啟航號的學業輔導課中,同樣是近乎沒有課後練習、沒有填鴨催谷,是否代表學習沒有成效?還記得來觀課的老師、同業老闆、家長都不約而同地說:「你的學生這麼優秀,都自發唸書,當然可以這樣教。」魏Sir只有苦笑回應:
「因為你們斷不會相信,這些學生大部份都是因厭學、懼學,在嘗試多種補習方法無果後,家長才會帶小朋友來找當時仍然 名不經傳 的魏Sir。」
2.個人vs團體
在催谷學校,總會看見成果,因為重視競爭、重視個人表現,必須show off、必須比其他人優勝,所以總會不斷聽到此類學校的優秀學生個案,總會看見甚麼甚麼獎杯獎狀,他們就像家長、老師、校長的成績表,當然會不斷被表彰、被報導,從而形成「催谷真的較好」的假像。相對的,是學生和家長會明爭暗鬥、關係日漸疏離,踏著萬千屍體力爭上爬。
Happy school相對重視群體,共同榮耀、共同承擔,重視互助友愛、重視團結、重視參與,學生們同樣愛好勝利,但相對更重視過程、更重視與哪些同學們一同參與。
所以在這些學校中,很難看到突出的個案,總是一個整體,形成被其他學校比下去的假像。
——————
願意學習,才能真正學習,小朋友終究是一個人,是獨立且獨特的個體。謹記,人生不是短跑,而是長砲。
文章出處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earningcruises/posts/28106268425786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