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見了一位小二妹妹,數學測考時常不合格,她自己也明言要補習,因為數學一直都考得不好,但不知原因。
在課本抽了幾條小三都易計錯的乘數,她近乎不用思考就完成⋯⋯再抽出一課未教的「時、分」,她自己看完後就立即做下面的題目,沒有看不懂,且完成度頗高,4題對3題半⋯⋯
魏sir:「學習能力強、運算速度高,但測考成績一直不理想⋯⋯?」
經一輪測試,再對比功課和測考卷的表現,總算找到一些端倪。
魏sir:「你考試時,心跳是否很快?」
妹妹:「是啊。」
魏sir:「嗯,終於找到原因了。」
妹妹和媽媽隨即瞪大眼睛看著。
魏sir:「因為太過緊張,所以腦袋一片空白。大腦要正常運作,就要呼吸平和、心跳平穩,太過興奮、太過緊張等,心跳太快,腦袋反而不能運作,平時能做對的題目,都會變得不懂,測考表現當然不理想。」
媽媽:「對啊,跟她的情況很相似呢。」
魏sir:「那我們先來玩一個呼氣10秒的遊戲。深吸一口氣,再慢慢呼出,呼足10秒。」
練了幾次,妹妹也是在吸氣後,第一口呼氣就呼了一半,3秒就無氣了😅
媽媽這時也加入戰團,放一張紙巾在妹妹鼻前,著她慢慢把氣吹出,怎料⋯⋯她更緊張,第一口氣就呼盡了🤣🤣🤣
魏sir:「不打緊,找到原因,回家慢慢玩這遊戲就好,學習幫自己回復正常心跳。」
—————
教學方法千變萬化,最主要是能否針對問題?找到問題所在?
有時我們會用懶、不努力、不專心、無興趣、文科/理科人等等去判斷,但其實這些只是結果,是一種外顯行為,不是原因。
若把問題歸類成這些結果,那就不用解決,因為同教學完全無關。
反過來,若果我們找到問題所在,情況又會如何?
例如因為太緊張,導至腦袋一片空白,那就做放鬆練習、做心理輔導、做環境適應。例如因為不明白問題中「⋯⋯比⋯⋯少」、「⋯⋯較⋯⋯多」的意思,那就做實物比較、詞句運用、題型訓練。
找到原因,自然能定立教學方向,教學方法也變得多不勝數,千種萬類,只怕創意不夠,卻沒有教不了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