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讀書回應,要「翻譯做得好,必先中英文能力好」,以翻譯學英文,是本末倒置,不教文法,又何來了解英文,最終連與外國人溝通、書信往來也會出現問題,所謂「港式英語」。
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提問,為此我們與該位讀書討論了很久。
讀書:
「Grammar一定要懂,否則就跟電腦不會程式一樣,但怎樣有趣味、如何深入淺出,如何講幾句學生就會明白,這就是老師的功力。」
「如果學生能力太弱,he she they 與 him her them等代名詞、受詞的理論可先不說,但必定不能搞錯兩者的位置。」
學習啟航號:
「我們兩者會產生討論,重點在於兩個的分歧點:我們並非只以翻譯作學習;我們並非不教文法。」
「只是在學習初期,學生識字量不足, 以翻譯故事書來增加學生的識字量。」
「因為有很多字,其實是時常出現的。在教學實習中,發現學生在翻譯第一章故事時,差不多每字皆查;但當翻譯第三章時,查字典的次數便減少了很多。」
「另一方面,我會在學生講述故事時,跟學生指示何謂SVO,也讓學生即時理解補語的形式
在學生開始減少查字典的次數時,便會分途學習。
1.家課–翻譯故事書
2.堂課–逐個文法部份重新學習(會找文法書, 逐步教授, 如先教何謂名詞)」
因為我們著重的,不是「教學完美度」,而是學生的「學習動機」。
動機有,怎教也行
動機沒有,怎完美也不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