刻意隱藏的教學技巧:
「製造語境學英文?」
如上一篇所言,學習外語簡單而言可分為「改變思維系統」、「增加翻譯能力及速度」兩種,香港的英文教學,則完全傾向「改變思維系統」。
除了特定家庭環境外,這種教學法在香港必定「失敗」。
這種學習法,需要讓學生不斷接觸相關語境才能改,所以香港教育制度出現「外藉教師」、「LAC」、「英中」、「英語授課(非英文科)等等,目的是為了製造語言環境,讓學生改變思維系統。儘管學校用盡所有措施,但請問各位:
「以一星期而言,用廣東話(或普通話)較多?還是英文較多?」
除非你的家人是講英語、除非你要時常用英文與外傭交談,否則答案顯而易見–「必定不是英文」。
那麼,思維系統改變不了,外語又真的能有效學懂嗎?所以各位家長、教師皆在遷怒「中中」,把問題直接指向「母語教學」。或許你會問:
「近年學生英文能力是整體下降,但仍有高英語能力的學生出現,何解?」
在這種不夠語境卻硬推「改變思維系統」教學的體制下,最大得益者是高學歷、高收入的中上流階層。
1.高學歷,家長能在家裡用外語溝通,延續語境學習。
2.高收入,可以請外傭或在課後報讀外藉人士教授的英語班,以延續語境學習。
3.內地學生,因為內地是以「增加翻譯能力」作外語教習,儘管來到香港,仍會延續這種學習習慣。初時能力較弱,或會被香港學生比下去,後期能力累積,便以幾何級數追過香港學生,再配以香港的語境教學。可謂事半功倍。
死守這種「改變思維系統」的教學法,真的能幫助學生嗎?真的有效幫助全港學生嗎?
還記得我帶著一位對英文處於「完全習得無助感」的學生,以翻譯的方式在學校的暗角進行秘密英文學科輔導(因不能讓英文科主任知道),兩堂過去(每堂半小時)學生重現笑顏,那句發自內心的說話至令仍在我腦海環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