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,本是為了求知;求知,本是為了好奇;滿足好奇心,從來都是快樂泉源。
奈何教育制度不是為「求知」而設,說白一點,便是為了「篩選」精英。
每年只有約12%學生能直升大學(不管是舊制拉curve、還是新制DSE標榜不拉curve),在莘莘學子中,用12年篩選出12%學生,那其餘的88%呢?(理念源於「小島校園」專頁)
「學校根本不會理會」
為何學生讀得苦,因為教育制度使然,學校也被迫不斷提高學習層次,而篩出、訓練全港12%的菁英,學生在基礎未穩之際,便要不斷跳級⋯⋯
「求知不能之餘,還要不斷學習一些根本不明白的東西,甚至還要取得高分數,怎能快樂?」
一位不是讀醫、讀法律的碩士生,要在短時間內讀懂這兩範疇已是難事,更惶論要取得高分。碩士生經已有難度,那麼,如果他只是中六學生呢?
現在學制,就是小六讀中一;中一讀中二、三;中五讀大學一年級課程,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篩選12%菁英,其他陪跑學生,他們在篩選失敗後的路途,根本無暇理會,當然也沒有作另類栽培;甚至為了不增加行政負擔,便齊一地一同學習:
「在小學、初中便把非12%學生打沉,令他們對學習厭惡,失去求知心,只是想方法捱得一日得一日⋯⋯捱不了的,便逃學,甚至壓力爆煲、尋短逃離。」
教育制度無疑是殘忍地放棄88%學生,是主要殺手;學校制度由被迫揠苗助長,成殺手代理;教師在學校行政下被迫就範,成了重要幫兇。
「學習基礎穩固,要疊加知識,只是易事。」
如果,願意為家長、學生講解現況,提供非公式化的學習方法,循序漸進,誰能保證學生能否於中五時突飛猛進呢?
記著: 「讀不了,絕非你的問題,那是教師的問題。」 「是否求助,卻是你的選擇,給自己一個機會,重新啟航。」